阎步克——政治文化专家
个人简历
1971年中学毕业后下乡劳动,1973年入伍服役。1978年复员后做工人,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。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。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,1993年起任教授。从事魏晋南北朝古代政治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。
个人经历
2016年4月14日,北京大学召开学部主任座谈会和人文学部、信息与工程科学部、理学部换届会。当天上午,林建华校长与各学部现任及往届主任、副主任进行座谈,听取关于学部建设发展的意见。座谈会后,人文学部、信息与工程科学部、理学部换届会分别召开,校领导、各学部新老班子成员、相关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。会上,林建华向上一届主任班子颁发感谢函,并向新一届主任班子颁发聘书,聘任申丹为人文学部主任,阎步克、张旭东、李四龙为人文学部副主任。
实战经历
《察举制度变迁史稿》:把官僚制理性行政、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,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,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。由此出发,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,在此基础之上,对察举制中的“以德取人”、“以能取人”、“以文取人”及“以名取人”、“以族取人”因素的表现形式、相互关系及变迁,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。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、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,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。
《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》:融会了现代社会学概念和传统政治概念,从学士和文吏的分合关系入手,阐述了中国“士大夫政治”的演生过程及其理念基础。
《乐师与史官: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》:对儒者起源问题提出新见,论证了“儒”与古代乐师存在着文化渊源关系,乐师和史官构成两个文化子系统,揭示出早期中华文化演进的一条重大线索;对汉末到南北朝一些重要政治文化现象进行了论述。
《品位与职位: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》:引入“品位分等”和“职位分等”概念,为考察传统官阶制建立了一个新分析模式。通过这个新视角,作者对周代的爵命,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,魏晋南北朝的官品、中正品、勋品、将军号、文散官,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,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,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。进而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,提出了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分期模式。
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: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》: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,提出了一个“爵本位”,“爵一秩体制”,“官本位”的变迁模式,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;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,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,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,如“宦皇帝者”问题、“比秩”问题等,得以浮出水面,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。
《波峰与波谷: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》: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,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,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。
《服周之冕: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》:通过《周礼》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,探讨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,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原生礼制,而是《周礼》的建构,反映的是周朝政权与神权的分配,具有“君臣通用”特点;随汉廷尊儒,中国制度史上出现了“古礼复兴运动”,其间古冕被重新采用;王朝在宗经、复古思潮促动下,重新采用占冕;同时从尊君、实用出发,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;经学家对古冕的不同阐释,也引起了诸多纷争。理性化、世俗化倾向,最终导致了“服周之冕”的低落;本书大量使用形式排比与结构分析,用诙谐机智的语言,观察剖析“服饰背后的权力,学术背后的利益”。[10]
《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》:基于“品位—职位”视角,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“官职的分等分类”和“官员的分等分类”,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、资格、薪俸、特权、礼遇,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,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。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,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,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、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,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。
邀约电话:13161328336 杨老师
免责申明:
本文来自源互联网,仅供阅读,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!我们将及时删除。